【暑期·到那里去·专题】调研第4天·创新产业驻基层,文化惠民两轨行


7月11日,伴随着久违的凉爽天气,北京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18级硕士研究生暑期调研团一行人先后赶赴科左后旗甘旗卡镇新营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完成了第四天的调研任务。

1.jpg

上午八点,在新营子村第一书记林万梁的带领下,调研团一行人首先参观了新营子村的订单种植示范基地,在田间地头了解到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林书记的介绍,调研团感受到了新营子村与北交大的深厚情谊。林书记曾作为北交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职员,2018年响应中央和学校号召,从北京到新营子村,双重身份的他成为凝结两地的纽带。在他的带领下,依托北交大的校园订单平台,他领导新营子村开创了“四加”脱贫模式创新,即“校园+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借助大棚扶贫与订单扶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农村“造血”功能,刺激产业发展动能。

2.jpg

随后,村长苏闯给调研团讲述了自己担任村长的工作历程,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让同学们深受感动。村妇联主任张玉新也为调研团介绍了新时代农村妇女的精神面貌。同时,为了更加丰富当地农牧民文化生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18级暑期实践调研团为其捐赠了一套音响设备。

3.jpg

下午两点半,调研团前往科左后旗乌兰牧骑观看演出,并进行深度访谈。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间,节目主要取材于农牧民的生活,以农牧民喜爱的歌舞为主。调研团有幸欣赏到乌兰牧骑团内日常训练的模样,观后连连叹服,拍手称赞。

4.jpg

通过与团长刘桂芳对话,调研团成员了解到科左后旗乌兰牧骑一直响应国家“文化惠民,精准扶贫”的号召,本着乌兰牧骑六项职能,即“演出、宣传、服务、辅导、创作、创新”为当地老百姓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身体力行践行着“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角色,行走在基层的文化脱贫环节中。

5.jpg

为了全面通晓科左后旗更多的文化信息,调研团一行前往文化馆,与馆长包秀奇畅聊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的故事。包秀奇从科左后旗非遗文化种类、活动类型、保护措施等多方面与调研团展开研讨,并重点关注青年传承人的发展问题。

6.jpg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向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在实践过程中,调研团也发现年轻新生代血液正在不断注入脱贫攻坚的队伍,这些故事更加激励了调研团的使命感。讲好基层故事,调研团的步伐从未停止。

7.jpg

文字:周浩桦、吴卉

摄影:吴卉、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