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发现和再现事实真相的过程”名师讲坛圆满结束
2018年4月19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院长(主持工作)、高级翻译学院李长栓教授主讲的讲座—“翻译是发现和再现事实真相的过程”,在思源西楼610教室拉开序幕。我院翻译专业硕士教育中心主任—束光辉副教授担任了本次讲座的主持人,来自语言与传播学院的乔澄澈副教授、王筱依老师以及研究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学术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李长栓教授讲述了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并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自己从事翻译实践的经历,带领大家积极讨论;大家相互交流、收获颇丰。
李长栓,北京外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主持工作)。1993年入读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员训练部(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李长栓教授的主要兴趣是口笔译教学和实践。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内外机构提供过数百次会议口译服务。他通过了联合国笔译考试,曾在纽约、日内瓦、曼谷等联合国机构短期从事英汉笔译,并为联合国系统提供远程翻译服务。著作有《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译公司)、《非文学翻译》(外研社)、《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与施晓菁合著)、《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就讲评》(外研社)、《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中译公司,与陈达尊合著)、《汉英翻译注评》(清华出版社)等。
李长栓教授提到,翻译的目的是沟通,是发现和再现真相的过程;发现真相需要译者充分理解所要翻译的原文,不仅理解原文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写作背景,才能知道作者写文章的真正目的。再现真相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学会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仅是原文的全部再现,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内容进行取舍,即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部分再现,以实现作者希望表达和应该表达的意思。总之,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的理解要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作者,才能为表达打好基础;我们译文的表达才能清楚地知道作者希望表达和应该表达的意思,在译者表达过程中,表达形式应按照写作原则,语言通顺、意思连贯、简洁明了、用词得当、多用主动、多用动词等,可以和原文相同、相近或完全不同。
另外,译者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即不放过任何疑点,才能知道作者希望表达和应该表达的意思。只有具备这种怀疑能力,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翻译不是文字层面的转换,机器翻译无法代替翻译所需要的复杂的人力劳动,所以更需要译者要以原文为起点,通过查阅字典、查看上下文、逻辑思维、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文字背后的事实和作者意图,再此基础上按写作的要求表达原意。李长栓教授通过自己翻译过程的实例分别介绍了,文字代表的真相和文字背后的真相,并带领老师和同学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有时候单靠文字,译者无法发现真相,便需要译者找到文字背后的真相,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字面翻译的原则但字面翻译要经得起推敲,保证翻译出的每句话都经得起解释,才能说明翻译的正确性。李长栓教授列举了自己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他本人怎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使问题解决,这一讲解过程给了同学们很好的启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原文进一步调查,在表达过程中注重语言逻辑,才能找到文字背后的真相,而不是一味地对文字进行翻译。在讲座过程中,李教授列举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老师和同学热情地思考讨论,让同学们感受到翻译的乐趣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翻译。
最后,我院翻译专业硕士教育中心主任—束光辉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李教授结合亲身翻译实践和经验为大家讲解,其轻松幽默、平易近人的风格让同学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收获颇丰,最终在与会成员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语言与传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