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在可可西里聆听自然的交响
编者按
Bian Zhe An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2023年暑期,语传学院师生开展社会实践,以青春之名奔赴雪域高原,乘火车、访校友、走基层、看发展、寻梦想,体会青藏铁路之筑路精神,坚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中的理想信念,讲述“一条天路连接北京和拉萨”的中国故事。本系列图文推送由北京交通大学“讲好中国故事” 融媒工作室与中国新闻网联合推出,展现交大青年在行走青藏线中的所见所感所想,讲述在实践中发现的动人故事。
在可可西里写下日记
7月20日下午,火车缓缓驶过西宁。窗外仿佛正在播放一部壮丽的纪录片,风景如画卷般展开,壮阔的高原一望无垠,牦牛群在远处闲逛,天空湛蓝,白云朵朵,与青葱的草原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想起了电影《可可西里》中的画面,美丽与神秘,有着动人与激励,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可可西里范围广阔,它的遗产核心区位于青海省的治多县和曲麻莱县。实践团乘坐的Z21列车将于深夜抵达格尔木,随后穿越可可西里遗产核心区,之后翻过唐古拉山。接近格尔木时天色依旧明朗,远处的高山开始变成有积雪的雪山,雪线逐渐明晰,并且不断下降,这也暗示着海拔的不断升高。
在格尔木的准备
列车在格尔木站台停留了一会儿。听说一会儿需要更换车头,实践团的小伙伴都兴奋起来,披上外套走出车厢。微凉的夜色中,车头处早已聚满了好奇的旅客,大多是年轻人。由于格尔木至拉萨段海拔起伏大、坡度高,空气含氧量比较低,而且昼夜温差很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要保证列车具备足够的牵引动力,需要格尔木站换上内燃机车。
从格尔木至拉萨,中间穿越数百公里的无人区,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而面对困难不畏惧,不断探索找寻最佳的解决方法,却成为了中华儿女的血脉相传的精神内核。2021年6月,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2023年7月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始运营。一次次提速,缩短的是时间,拉近的是距离。
穿过冻土,问候高原
从格尔木出发后,乘务员到车厢里和大家讲解高原反应的注意事项。21日的凌晨五点,列车将翻过唐古拉山口。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抵达海拔五千米的高度,也将第一次穿越千年冻土。
乘务员曾提醒实践团:“记得观察路两边插在路基上的一根根神秘铁棒”。原来在冻土中含冰量很高,季节交替时的温度升高,会使冻土融化下沉,路基就会随之下沉,这对铁路来说也是一种危害。当年的建设者们找到了给冻土降温的方法——在路基沿线架设热棒。它将路基中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寒风吹过便带走这些热量,保证了路基的安全。
路上,列车缓缓驶过一个个美丽的高原湖泊,湖水清澈透明,犹如镜面,倒映着蓝天和雪山,也为附近的野生动物提供珍贵的水源。这些动物并没有因为火车的驶过受到惊扰,是因为火车一直行进在桥上,或是一个又一个隧道。“以桥代路”为野生动物留出通道,让这条铁路对周围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怎样一种浪漫!建设者们在开工前就已经想好这一切——如何让发展变得可持续,如何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如何造福子孙后代。今天的风景如画、今天的生态自然,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的不断探索。
窗外的景色宛如流动的胶卷,一帧帧风景连绵不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夜色已隐去了藏羚羊灵动的身影,但铁轨仍在诉说……
撰稿:李骁鹏 郭依依
排版:张超冶
责编:王靖雨
审核:王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