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人故事|语传学院郝运慧老师

编者按: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语传学院深入挖掘优秀教师坚守一线、潜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推出“身边的榜样”、“我的育人故事”等系列文章,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成长。





郝运慧,文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和外语教学。在《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多部。


先后获得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班主任、优秀主讲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智瑾奖教金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教学和科研奖项。


图片18.png


踏上高校讲台即将20年,对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同与日俱深。立足三尺讲台,全力做好传道受业解惑的“经师”。对标“四有”标准,鞭策自身努力成为学生全面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教书育人,通专并行上好课


入职以来,我先后主讲《高级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交流》、《电气工程英语》等本研公共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导读》、《英美文学研究专题》、《当代美国小说研究》等本研专业英语课程。在教学中,我秉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身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引导学生寻找一江活水的教学理念,通过到名师课堂听课、参加研修学习、参加讲课比赛、研读指南与文献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


作为一名以讲授公共基础课为主的教师,我经历了从“专”到“通”、又从“通”到“专”的认知转变与实践探索。从“专”到“通”指随着对公共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深化,不断调适自身较为精专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定位、不断调适教学方法,重点转向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批判式思维、人文素养等重要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从“通”到“专”,指的是探索通过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等语言教学来支撑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学术发展。为了能够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较为深入交流,我不断通过自学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领域与重要问题,学习新工科、新文科等重要理念,力争做学生知识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同时,在教学中力争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以课程内涵为依托,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更好培育学生的情操与品格。在《学术英语交流》课程中,通过课程组研讨等形式不断优化课程育人目标,将学术伦理教育、科技报国理想等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树立学术理想、恪守学术道德、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成就而自豪,强化学生的科技自信与报国理想。在《英美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中,立足研读经典、涵养三观的价值培养、坚守善良正义等的品质培养、比较视野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实践育人,个性指导助成长

课堂教学之外,我广泛参与了助力学生成长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以及论文发表等工作,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多项。通过与目标学生群体直接深入交流的方式,更具个性化地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指导。


自北京交通大学写作中心成立以来,我持续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发表进行批改润色,就其个人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语言问题、与审稿人沟通回复问题以及目标期刊的语言特色等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助力学生科研成果能够顺利发表。


在面对本科生的“精准辅导”中,除了分析总结学生个体存在的卷面问题之外,我更多引导学生去认识大学英语学习的方向、方法以及语言学习如何助力未来职业发展等问题,为新生的语言学习注入动力。


另外,我广泛地参与学生语言竞赛的指导,包括Model APEC大赛、北京市国际胜任力大赛、中国大学生5分钟科研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等赛事,在学生参赛文案写作、语言表达力提升等方面给与深入的个性化指导,部分学生取得Model APEC全国大赛“最佳文案奖”以及科研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二等奖等成绩,为学生在北交大的精彩成长添砖加瓦。





供稿:郝运慧

排版:瞿思嘉

责编:王靖雨

审核:王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