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传学院成功举办“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培养”系列报告第19期“漫谈俄语、俄罗斯性格与俄罗斯文学”


5月22日晚,语言与传播学院“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培养”系列报告第19期成功举办。本次报告主讲嘉宾为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欧亚语系俄语教师吴丹丹,报告题目为“漫谈俄语、俄罗斯性格与俄罗斯文学”。此次报告由公共英语教学部副主任高歌主持,全校近百名师生参加。

微信图片_20240528142208.png


吴丹丹首先介绍了俄语及其使用者的基本情况。她指出,作为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目前有2.58亿人讲俄语,仅次于阿拉伯语、孟加拉语和法语,排名第八。为了纪念俄语现代文学之父——普希金的生辰,每年的6月6日为联合国俄文日。

微信图片_20240528142211.png

继而,她以中俄两国交往史及俄语在华传播过程为重点,追溯了中俄关系的悠久历史和百年传统。中俄两国的交往始于13-14世纪的元朝,公元1618年第一个俄国使团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出发抵达北京。18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俄文学校——俄罗斯文馆(康熙四十七年, 1708年)在京建立,馆址为当时俄国商团驻地(东直门以北胡家圈胡同)。两次俄罗斯大移民对中俄语言交往具有重要意义: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罗斯人迁入东北;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俄国人抵达哈尔滨,俄国侨民骤增。新中国成立后,俄语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随着中苏关系和中俄关系的变化,俄语发展也随之经历了低谷和复苏。

微信图片_20240528142217.png

接下来,她聚焦俄罗斯性格与俄罗斯文学,指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表现方式包括“英勇善战与多愁善感”“粗与细并存”与“大度与狭隘”。其民族性格的两面性,源于地理上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和社会结构上下层之间的矛盾。在俄罗斯文学中,俄罗斯民族性格又可以概括为“尚武精神”“弥赛亚精神”和“乌托邦精神”。阅读俄罗斯文学,理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俄罗斯民族性格,开启俄罗斯艺术心灵。

高歌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吴丹丹老师以精妙的语言,娓娓漫谈俄罗斯的语言、民族性格与文学,以明朝万历年间的中俄交往为始,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中俄语言的交往,畅游俄罗斯文学,探索俄罗斯民族性格。讲座最后,与会者积极提问、互动交流。

北京交通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自2022年起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班”,旨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源供给等方面打造人才培养实验区。自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语传学院已组织了19期系列讲座。


本学期的系列讲座将聚焦联合国的六大官方/工作语言,围绕每个语种的核心社会文化、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在国际舞台的作用等方面展开,旨在多维度提升学生对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的认知,为学生国际胜任能力的提升奠定宽厚基础。

撰稿:高歌

排版:张超冶 贺航冰

责编:王晓培

审核:孙文博 郝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