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西汉翻译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24年10月10日下午,第87期交大“大师面对面”名师讲坛在思源西楼三楼报告厅顺利举行。


图片5.png




本次“大师面对面”的特邀嘉宾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我国西班牙语教育教学界知名专家刘建教授。他以“数智时代西汉翻译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题,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前沿科技对西语翻译教学和学习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图片6.png




首先,刘建教授阐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如何为西班牙语学习开辟新天地。他指出数字化为西语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使得学习者能够在非母语情境下最大程度的学习西语,例如搭建不同语言材料的数据库和语料库;而智能化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对语料进行进一步加工,使得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决策和学习,比如很多自动翻译软件可以为西语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多样化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随后,刘建教授强调了外语学习培养目标的多维性,包括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思辨能力等)、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他特别强调,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是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并不断提高的关键能力。


图片7.png




从翻译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极其重要。在翻译实践方面,刘建教授通过汉语和西语的例子,阐释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区别,并指出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他提醒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上下文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译者要根据上下文、交际目的、不同语境等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这也是机器翻译仍然欠缺的。


刘建教授还探讨了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在提高西班牙语教学质量方面的潜力。他指出数字化、智能化工具有助于提高西班牙语教学质量,改善语言教学环境和条件,例如可以根据教学水平、教学目标、课程任务和情境要求开展人机交互,利用人工智能开展高效、趣味教学。


图片8.png




除此之外,在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的讨论中,刘建教授强调,尽管人工智能在翻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它。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文化背景对机器翻译的结果进行筛选和修改,自主加入或补充相应的文内信息。由此可知,人工智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答疑解惑,但也不能全然相信。这提醒我们在对外宣传时,不能一味依靠人工智能,讲好中国故事不在于“讲”而在于“讲好”,听众能理解甚至展开讨论,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走出去”。


图片9.png




紧接着,刘建教授提出翻译质量与跨文化交际效果息息相关。从功能角度来看,翻译的目的性和交际性决定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在目前阶段,人工智能工具在西汉互译中还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在人机合作翻译过程中人应当发挥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理解力,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效率和翻译效力。同时,译者应尽量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打造译文,在词汇、句式、篇章、意义等层面最大可能地选择信息接收者更熟悉的表达方式。汉西互译时,应注意文本中的信息焦点与信息发出人的交际意图密切相关,突出核心信息,以交际的最终目的为中心来开展翻译活动,而对于专属文化词汇,可采用替代或直译+解释。


图片10.png




最后,刘建教授总结了数智时代对翻译工作的影响。数智时代为提高翻译的速度提供了有力工具,人工智能翻译工具的作品可接受强,但效率和效力没有保障,甚至可能设置“陷阱”,这也对译者提出了挑战。在数智时代,翻译人在评估翻译质量,确定翻译标准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译文的效率和效力,即跨文化交流力。而对于西汉翻译教学,我们应当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提高翻译效率。根据翻译目的和对象,确定“翻译什么”、“为什么翻”、“为谁翻”。提高译文的效力和效率,实现切实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图片11.png




供稿|李彤彤 王睿

摄影|金芷瑶 金珊

排版|瞿思嘉 李奕萱

责编|王晓培

审核|孙文博 郝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