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外语与传播学者讲坛第96期成功举办
11月4日下午,语传学院外语与传播学者讲坛第96期顺利举行。清华大学首批二级教授,现广西大学君武学者、讲席教授、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罗选民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跨学科翻译研究路径与案例分析”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英语系戴江雯主任主持,我院多名教师和本研学生参与。
罗选民教授首先阐述了跨学科翻译研究的定义。他认为,跨学科翻译研究是一种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对翻译基本问题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研究的学术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加深对翻译过程与结果的认识,促进不同学科与翻译学的深层融合,推动翻译学科的内涵式发展。罗选民建议研究者应从细微处入手,分析大量翻译案例,以发现跨学科研究规律。
罗选民还特别提出了翻译跨学科性的三大要素:相关性(relevance)、层阶性(hierarchical)和创融性(synthesis)。他将其凝练为:“不相关,不互为谋;无层阶,经纬不明;不创融,流于平庸。”罗选民选取代表性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师生讲解了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路径,包括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路径。
在外部驱动路径的案例分析中,《合信译述<全体新论>中解剖插图的视觉修辞意义》从视觉修辞的跨学科视角探讨了视觉符号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作用,突破了传统文字翻译研究只针对“能指”和“所指”的局限,阐释了“嵌入”路径的内涵;《邸报英译与晚清信息公开话语权之争》则结合翻译学与公共管理学、语料和史料,分析了邸报英译对清王朝的影响,体现出翻译在国家政策制定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内部驱动路径的案例分析中,罗选民选取《转译在口传史诗对外传播中的叙事价值》一文,以《玛纳斯》汉英译本为例,揭示了转译在口传史诗传播中的独特叙事价值;谈到《论现代语境下“Municipality”与“市”的概念》时,罗选民从语言、功能、文化、历史四个维度分析了“市”的翻译问题,指出翻译研究应依据现代语境不断调整,促进多学科的互动和融合,使内部因子从边缘到中心,从低位到高位,进而产生新的结合体。
最后,罗选民做出总结,并指出其能够揭示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主体性和合法性,从而帮助消除学界对跨学科翻译研究存在的质疑。罗选民还从自身及其学生学术研究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出发,给予了师生诸多启发。
讲座现场师生反响热烈。在提问互动环节,罗选民耐心解答了师生问题。比如对于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对翻译活动及研究的影响,罗选民认为翻译研究应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辅助性、提示性和参考性作用,让其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再如,他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应用语料库只是借力打力,不应将其优先于文本阅读与分析,否则会本末倒置。翻译作为一门复合学科,从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是大势所趋,未来大有可为。
供稿 摄影|赵美辰
排版|瞿思嘉 李奕萱
责编|王晓培
审核|孙文博 郝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