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概况

北京交通大学新闻传播本科专业创办于2005年,2011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建立起完善的本-硕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7年,传播学系共培养本科生超过500人,现有本科班级8个,在校生204人,硕士生3个班,在校研究生人数37人。

近3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攻关及一般项目4项,文化部面向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近20部。

传播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新闻传播业务的基本技能,了解并熟悉业内前沿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技能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近年来,传播学专业充分利用学校工科背景大环境、学院语言优势小环境,重点发展新媒体与国际传播两个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新媒体专业技能的前沿人才。传播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学院目标相契合,积极融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在国际化、走出去方面持续发力。争取传播学专业成为语言与传播学院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结构优化。

2.专业办学条件

传播学专业创办11年以来,已经建立了专业完备的教师队伍,具有特色优势的学科方向,积极尝试跨学科融合发展,成为交大最有活力的专业之一,以适应信息环境、文理渗透为特色,培养出了一批批传播技能和人文修养并重的复合型传播人才。

在教师队伍上,传播系教师目前一共15位,其中硕士生导师12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传播系教师均来自国内知名新闻院校,具有较为丰富的新闻传播学背景和扎实的科研能力,专业上又各有所长,能够为课程体系设计提供良好的支撑。

在专业特色上,传播学专业目前已经在媒体编辑、视觉传播、新媒体等方向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结合语言与传播学院外语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上也积累了较为深厚的基础。这几个方向目前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良好,也是传播学最热门的几个研究领域,能为社会输送更好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实验条件以及技术支撑方面,传播学具有专业的演播室,以及为学生配置了摄影器材、非线性编辑平台、工作站等,同时搭配多媒体实验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

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传播学专业和欧美、港澳台多个地区的传播院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威斯敏斯特大学、莱斯特大学、中国台湾铭传大学、义守大学等,以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学者互访等多种方式,既让学生有更强的跨文化背景,获得国际化视野,同时又增加专业的国际声誉。

传播学是一个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传播学要获得发展就必须进行跨学科的尝试,而在这方面交大具有一定的优势。本专业依托于交大理工科的优势,如计算机专业、轨道交通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在信息传播、数据分析、公共传播、一带一路等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合作。

在实践教学方面,专业与多家政府宣传部门、媒体单位、公关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外文局、千龙网、艾德曼等,邀请业界资深导师来授课讲座,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等,传播系学生一般在就业前都具备媒体及相关单位的实习经历,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3.存在问题与困难

从全国范围来看,传播学人才培养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新媒体兴起带来的就业转型;二是学界培养标准与业界严重脱节。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诸多高校已经在有计划有步骤调整两个学科方向,并且调整培养方向。

本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表现为:

(1)作为身处理工科大学和新媒体蓬勃发展背景下的我校传播系,学科聚焦不足,尤其对新媒体关注不够;

(2)师资力量缺乏,高级职称教师比重低,并且由于传播系历史短、影响小,人才引进存瓶颈,还比较缺乏具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物,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

(3)本系教师课程负担重,目前教学科研并重型讲师、副教授年均最低工作量要求256课时/年,教学任务负担重,让教师无法投身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等教学改革和高水平教学研究,也无法集中精力发表高水平论著或申请重大科研课题。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系要坚持与时俱进,仅仅抓住新媒体的发展良机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工科优势,加强既有的新媒体方向优势和成果,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方向的聚焦。主要有:

第一,增设“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拓展学科建设范围,申报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第二,建设一个应用传播学研究中心(媒介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所、影视传播研究所、科技传播研究所、跨文化传播研究所)和新媒体实验教学平台。

2.基本思路

本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第一,以移动、智能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以媒体为研究对象的传播学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第二,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国家高铁大发展、“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发展战略,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资金和人才保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出口;第三,北京交通大学理工科大学的优势学科和新的发展目标,必将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交叉学科的融合。为此,“十三五”期间我系的发展思路如下:

第一,凝聚新媒体方向。“十三五”期间我系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结合我系、我校的特点,实现弯道超车。与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相比,我校发展传统的传播学教育(如纸媒、广电新闻)不具优势,而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面前,大家几乎是平等的,而我们还有理工科大学的学科优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冲击最大的文科专业就是新闻传播学,因为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新闻媒体正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硬件和软件必将迎来新的更快的发展,在其他兄弟院系新闻传播学科纷纷瞄准新媒体的情况下,“十三五”可以说是我校新闻传播学科能抓住此发展机遇的最后时期,如果能抓住此牛鼻子,配合全国“一带一路”大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我校新闻传播学学科能迈入新的台阶。

第二,与发展方向一脉相承,我校新闻传播学科需尽快增加“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和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将目前的单一兵种“传播系”做强且有针对性。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国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很少有学校像我系以区区15人的师资与动辄50、60名教师的新闻传播学院竞争,仅凭目前的教师队伍,几乎不可能建设好的新闻传播学科,我系需要加强自我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措施,提高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我系应提高高级职称人才占比,根据我们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尤其是境外优秀博士毕业生(目前我系没有境外博士毕业生),引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级人才,在“十三五”末,力争本学科专任教师达到23人左右。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一)学科队伍建设

现有教师队伍规模和水平距离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的4年,新闻传播学科不但要引进本学科高水平的领军人才还要每年引进名校博士,尤其是海外名校博士,引进师资每年不少于2-3名,争取到2020年,师资队伍不少于23人。

十三五”期间,我学科将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及目标如下:

1.合现有师资队伍,优化组合师资力量,打造具有较高授课水平、较强科研能力的团队,紧紧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优化课程,形成合力;

2.引入业界外聘教师5名,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探索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并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二)学科平台建设

1. 着力实施中宣部所批示要求的“新闻传播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在学校大力引荐下与相关宣传部门或国家级媒体共建新闻传播学科;

2. 盘活现有教学科研硬件设施,建设新媒体数据实验室、影视制作演播室、移动媒体编辑实验室三个平台,助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3.努力推动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习实践基地数量达到10家以上,提高合作单位水平,实现学生实习实践全覆盖;

4. 申请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点1个、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1个,并且探索建设出具有特色方向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三)高水平人才培养

贯彻执行“本科生导师制”计划及OBE培养体系要求,不断增强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强化专业素养、扩大国际视野。

1.搭建学术参与平台。由我系教师主持并逐步规范化学术活动,增加学术讲座质量及数量,提升学生基本理论素养,为有升学深造的同学创造学术平台;

2.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由教师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支撑,利用目前已有的影视制作设备、移动互联软件及相应统计分析工具作为主要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力争达到30项以上。

3.基础素养培育。重点培育学生自信心、表达沟通能力及交往素养。一是利用新生研讨课及专业导论课,从大一开始培养相关意识及能力;二是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在表达、组织协调方面的实践经验,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项。

4.增强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出国交流,参加国际暑期班课程,增强个人的国际视野,将学生出国交流人数稳定在20%以上,并有所提高。

(四)国际交流

十三五”期间,我系将加大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工作力度。主要工作重点有:稳定现有的中国台湾铭传大学交换生项目,快速展开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交流合作,同时扩展与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与兰卡斯特大学共建威海分校传播学科的可能性。

十三五”期间,我系将在国际交流方面达到以下目标:我系将力争交换生名额覆盖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学生;同时推进与合作院校的教师互访、科研项目合作等;积极推动外专引智工作,将举办暑期学校常态化。

(五)教学改革与研究

十三五”期间,我系将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的宗旨,提高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探索,为此,本系提出下列目标:

1.出版新闻传播学教材5部,并争取逐步进入规划教材;

2.积极申报学校和北京市教改项目,“十三五”本系力争获批校级A类教改立项2项,B类项目4-5项(含院级教改项目),北京市教改立项1项,发表教改论文3-4篇。

四、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与内容

(一)人才培养规格

传播学专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本专业将根据社会对传播人才,特别是新媒体及国际传播领域的需要,依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技术优势、结合语言与传播学院语言优势,着力突出发展新媒体传播及国际传播两个重点方向,力争在国内同等院校中打造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与学校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使本专业跻身全国前列,达到区域同类院校领先的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力主打造本专业两个特色培养目标:新媒体方向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开拓能力,理论与技能并重,能够从事外事新媒体管理、内容制作、基本运营和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国际传播方向培养语言能力强,具有扎实的传播理论及广阔视野,能独立从事国际品牌传播、文化国际传播、企业海外媒体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2016-2017年规划人数为每年50人,为传播学专业1班25人、2班各25人,2018-2020年规划人数为每年80人,为传播学专业1班25人、2班25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0人。

(二)专业规模

根据专业现有条件、发展目标及规划,传播学计划于2017年申请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方向,并于2018年开始招生。2016-2020年传播学专业办学规模及规划表如下:

表1  专业办学规模及规划表

年         度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办学规模(人)

203

205

211

210

204

 

(三)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要点:科教融合、产学联合等。

传播学专业自建立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实践机会。目前,本专业已经与麦肯光明广告公司、盛拓传媒、天智通达公司、千龙网等7家大型传媒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建成实践基地。目前,专业的产学研基地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并不断完善拓展,“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开展选修课、开设讲座、鼓励大创。

科教融合、产学联合的建设为专业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优势,通过学校与传媒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实现科研密切指导业界实践,还可以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对于专业建设而言,实现了以最前沿观念、技术、案例支撑教学内容,为科研提供了更多的一手数据,提升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对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可以获得更多实习机会、提升专业积累,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未来,传播专业将进一步提高实习基地规格,提升科教融合、产学联合的质量。下一步计划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主流媒体与腾讯、百度等全国大型商业网站纳入基地开拓计划中,不断充实合作机构规模,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大平台与更多机会。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

目前,传播系现有教师队伍规模和水平距离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的5年,新闻传播学科不但要引进本学科高水平的领军人才还要每年引进名校博士,尤其是海外名校博士,引进师资每年不少于2-3名,争取到2020年,师资队伍不少于23人。

十三五”期间,我学科将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及目标如下:

(1)整合现有师资队伍,优化组合师资力量,打造具有较高授课水平、较强科研能力的团队,紧紧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优化课程,形成合力;

(2)引入业界外聘教师5-10名,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探索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并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2.建设内容

十三五”期间,我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如表2、表3和表4。

表2  “十三五”期间专任教师人数、职称及分布情况

        年 份

职称(人数)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高 级

8

11

13

15

17

中 级

7

6

6

6

6

初 级

合 计

15

17

19

21

23

                                         

表3  “十三五”期间外聘兼职人数分布情况

年 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兼职教师(人数)

0

1

1

1

1

 

表4  “十三五”期间教师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2016-2020年建设具体内容

兼职教师

张鼎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心主任等)、赵春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英文版主编)、靳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高级编辑)、刘晓鹏(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朴晶(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片人、主任记者)、刘国良(新浪智库运营总监、主任记者)

兼课教师

专业带头人

2016年1人

2017年1人

2018年1人

2019年1人

2020年1人

骨干教师队伍

2016年1人

2017年1人

2018年2人

2019年2人

2020年2人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教师在国内外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2016年3人赴境外高校进行深造学习;

2017年2人赴境外高校进行深造学习;

2018年2人赴境外高校进行深造学习;

2019年2人赴境外高校进行深造学习;

2020年2人赴境外高校进行深造学习。

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

2016年2人参加学校举办的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

2017年3人参加台湾、香港、上海、北京等地高校举办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培训;

2018年2人参加传播学国际会议,如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年等;

2019年2人参加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年会等;

2020年3人参加国际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年会、美国全国传播学协会年会等。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2017年1名专业教师到人民网等媒体进行实践学习;

2018年2名专业教师到腾讯等互联网公司进行实践;

2019年1名教师到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进行实践;

2020年2名教师到数据分析公司实践学习。

 

(五)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

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紧密围绕新一轮培养方案及学科领域的前沿进行,主要涉及新媒体传播与国际传播两个方向。

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打造与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相匹配的、国内领先的实践教学条件,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需求。

2.建设内容

基于学院已有的办学条件, “十三五”期间,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内容包括:

(1)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校内实验室包括演播室、录音棚各1间,自动(/手动)摄录室2间,多媒体网络实验室2间;另有非线性编辑工作站4台,摄影、摄像器材10台(/件)。

十三五”期间,一方面,需要对上述实验室及设备进行升级、增补,另一方面,拟新建实训(实验)室7间(见表5)。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现有长期合作校外实习基地7个,包括麦肯光明、盛拓传媒、天智通达、千龙网、微梦文化、中国警网舆情中心、河北峰峰矿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本专业的人才提供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场地与设施。

十三五”期间,拟新增校外实习基地4个(见表6)。

3.具体建设规划

(1)校内实训(验)室建设

运用新媒体技术支撑外语学习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基于移动端的推送式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基于新媒体技术开发外语教学资源对于促进外语教学有极大帮忙。传播类软硬件环境建设不仅是传播学系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也为语言类实验课程的制作与开发、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验课程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持。

因此,项目拟建设新媒体产品开发实验室、新媒体数据科学实验室、调查与统计分析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并为语言教学实验服务。

A.新媒体产品开发实验室建设

在新一轮的传播学课程改革实践中,我学院的传播学专业设立了“新媒体传播”和“国际传播”两个核心发展方向;其中,新媒体方向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开拓能力,理论与技能并重,能够从事外事新媒体管理、内容制作、基本运营和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国际传播方向培养语言能力强,具有扎实的传播理论及广阔视野,能独立从事国际品牌传播、文化国际传播、企业海外媒体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在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中,包括了融合媒体编辑、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新媒体应用案例研究、视觉传播、纪录片实践、新闻采写、影视传播、广告营销等课程。然而,对于上述课程而言,我中心现有的相关设备严重缺乏(目前仅有3台图形工作站可以用于视频的编辑处理),难以支持上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环节。

因此,我中心拟建设新媒体产品实验室一间,采购图形工作站、大幅面打印机、大屏一体机等设备,功能涵盖新媒体产品的设计、制作、管理、运营、发布等各个实验教学环节,能支持同时30名学生的上机实验,也能够为语言类实验课程的资源开发提供设备支持。

B.新媒体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学院传播学系的发展迎来的新的发展契机。为实现对传统、老牌的新闻传播学院的领域性的超越和突破,我学院传播系拟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基于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交通传播、交通舆情等切入点,建设新媒体数据科学实验室,培养学生在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舆情监测与分析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因此,我中心拟采购互联网数据采集工具、本地数据搜索引擎、文本分析及挖掘、分布式存储管理等软件模块,搭建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实践教学系统,能支持同时30名学生的上机实验(硬件部分的服务器端及存储设备拟采用我校信息中心部署的云服务器及云存储,学生上机使用我中心多媒体网络机房的PC终端。)

C.调查与统计分析实验室建设

大数据的应用离不开传统“小数据”的支持,传统的调查与统计能力仍然是学生必备的基础技能。因此,我中心拟建设调查与统计分析实验室,采购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系统、计算机辅助网络调查系统等模块,搭建抽样调查实践教学系统,同时采购SPSS统计分析软件,能支持同时30名学生的上机实验(硬件部分还需采购智能语音交换机,使用时需接入、开通多路电话线路)。

D.摄影摄像器材采购

我实验中心现有单反相机4台,摄像机6台,在支持传播学的相关实验课程中,存在着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中心拟补充采购相关摄影摄像器材,可以支持学生2-3人一组开展相关实验,扩充相关设备,更好地支持相关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表5  校内实训(验)室一览表

序 号

实训(验)室名称

实训课程

实训项目

建设年度

经费(万)

备注

1

新媒体数据实验室

新媒体数据挖掘与应用

数据可视化

网络舆情

社会网络分析

新媒体数据获取、清洗、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网络舆情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的使用;

2017

60

2

新媒体产品实验室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

新媒体应用案例研究

融合媒体编辑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实现;新媒体应用案例分析;融合媒体编辑;非线性编辑

2017

100

4

调查统计实验室

传播学研究方法

在线调查的设计与实施;常用统计分析工具的使用;

2018

40

5

多媒体综合实验室

视觉传播

新闻采写

新闻评论

影视鉴赏与传播

影视鉴赏;新闻采编实务;视觉传播实验

2018

30

6

眼动研究实验室

视觉传播

广告学概论

眼动仪的使用;

广告设计

2018

30

7

图文输出中心

视觉传播

广告学概论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

社会网络分析

数字图文设计与排版

2019

30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鉴于传播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十三五”期间我系要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新闻单位、宣传部门的合作。传播系要积极申请中宣部所批示要求的“新闻传播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实习基地建设。

 


 

表6  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 号

名称

实习内容

建设年度

备注

1

实习基地1

(新媒体大数据相关)

新媒体数据挖掘与应用

数据可视化

2018

2

实习基地2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相关)

新媒体产品设计

新媒体产品运营

融合媒体编辑

2018

4

实习基地3

(调查统计相关)

调查的设计、实施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2019

5

实习基地4

(广告、营销相关)

广告设计

市场营销

2019

 

(六)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传播学系的课程建设将以OBE理念为指导,结合传媒业界动态和最新趋势,加强科教融合和跨学科合作的方式,注重学生理论及实务能力的培养,建设和完善一套基础扎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视野前沿的动态课程体系;同时不断注重课程改革,引入MOOC、翻转课堂、real project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建设开发2-3门有代表性的学校优质课程。

2.课程建设内容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整合,建立新媒体课程群、国际传播课程群、视觉传播课程群等;

(2)依据传媒业岗位职业能力,修改并开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重点加强学生在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国际传播、融媒体编辑等方面的能力;

(3)在现有的学生测评和同行评议基础上,通过引入课程产出、跨学科评价、业界评价等指标,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与评估;

(4)积极申报教改项目,开发MOOC优质课程,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5)实行学术导师和业界导师合作的双导师制,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5)利用现有的课程平台,要求教师与学生多在课程平台上完成教学活动,加强课程平台和资源建设。

 

3.课程建设规划

内容要点:以优质课、MOOC课程等为主线制定本部门课程建设的规划。

(1)进一步完善传播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及传播学硕士的培养方案,通过课程群建设联合备课、共同研究,完善各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建设;

(2)建设2-3门校级优质课程,如“新媒体概论”、“融合媒体编辑”、“数据挖掘”、“跨文化传播”等;

(3)录制并上线1-2门MOOC课程,如“新媒体素养”、“融合媒体编辑”、“健康传播”、“新媒体数据挖掘与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等;

(4)开发1-2门实验类课程,主要为计算传播学方向,提高学生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

(5)建设1-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如“传播学专业英语”、“跨文化传播”和“传播学名篇选读”(其中“跨文化传播”目前已为全英文授课)。

(七)教学研究

传播学专业教师在2016年共成功申请5项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改项目,分别是闻学的《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方案及产学研基地建设研究》(A类);苏林森的《案例分析在<媒介经营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B类);李冰的《基于OBE教学模式的广告学概论课程改革》(B类),赵艳明的《媒介融合时代影视类课程教学研究——<纪录片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和建设》(B类),黄彪文的《“向运算转”的传播学研究:“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专业方向建设》(B类)等。

在2017-2020年期间,传播学专业教师力争在稳步立项院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争取校级教改项目和北京市教改项目,其中A类项目1-2项,B类项目4-5项(含院级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3-4篇,获教学成果奖1-2项(含院级教学成果奖),出版传播学系列教材5部。

(八)专业群建设(学院内如没有专业群,此项可省略)

五、保障措施

根据以上规划,我系需要得到如下政策及资源支持和保障:

1. 在聘用新教师、引进人才方面,希望学院和学校能给予本系支持,增加教师人数;

2.增加在专业实验室方面的硬件及软件资金投入,拓展传播系办公空间,目前传播系仅有一间办公室,日常指导学生、与兄弟院校或实习单位洽谈均无固定场所,鉴于我系已积极申报“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和专业硕士,建议在现有办公室基础上再增加1-2间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