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下午,第103期“交大外语与传播学者讲坛”在思源西楼608顺利举行。讲座主题为“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遣词造句”,特邀嘉宾是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教师发展与全球事务部主任李树春教授。李树春凭借多年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经验,从翻译的实质、译者的思维、译者的角色、英汉的不同与翻译时的遣词造句及如何提高翻译能力五个方面向与会师生娓娓道来。
李树春指出,作为语言学习者和从业者,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同时应时刻将“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You tell me I forget, you show me I remember, you involve me I learn)谨记于心。
讲座中,李树春通过15个英汉互译的实例阐释了做翻译要用脑子、用心的深刻内涵。同时,还要充分把握汉语和英语表达的差异,打破思维定式,发挥想象力,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参照写字楼的英文翻译为“office building”而非“writing building”,因此教学楼应为“classroom building”而非“teaching building”。李树春提出,翻译并无定论,汉语和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因此翻译不能囿于词汇本身,而应充分分析语境信息,减少和避免翻译错误,提高译文质量。
李树春还援引“爱心座椅”(courtesy seat)这一案例,指出作为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受众群体的感受,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选词,避免使用冒犯和侵略性的词汇。译者要像导演一样,对语言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形象和逻辑思维,在实践中积累阅历,才能做到准确达意。同时,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更应遵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做出直译与意译的判断。
最后,李树春总结道,翻译是一门艺术,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有敏锐的文化感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他鼓励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反思如何通过主动学习磨练与精进语言基本功,踔厉奋发,挑战自我。可以利用高质量文本进行回译练习,在反复实践中提升自身翻译能力,最终成就准确、具体、简练、地道且经得起他人与历史考验的高质量译文。
供稿 摄影|赵美辰
排版|瞿思嘉 李奕萱
责编|王晓培
审核|孙文博 郝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