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通古今传薪火,实践赋能展担当


这个暑期,语言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以语言为桥、以传播为媒,在博物馆的文化长廊、红色教育基地、雄安新区以及与国际青年的交流现场,构筑起一座跨越时空、融通中外的"知行"桥梁,从文物翻译的字斟句酌到跨文化交际的精彩瞬间,从铁路精神的百年寻访到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语传师生用专业与热忱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中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暑期实践答卷。



红色根脉与文化传承深融互促:

用专业为红色故事传声

在学习中积累知识,在实践中检验能力。语传学子用镜头和文字,推进红色记忆焕发新活力,为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多个实践团走进中国铁道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寻觅“轨迹”,从京张铁路的建造智慧到“毛泽东号”的历史荣光,语传学子切身感受到中国铁路的百年变迁,交通强国的征程在一次次的记录与感悟中,变得更加可感可及。

截屏2025-08-30 12.57.48.png
截屏2025-08-30 12.57.54.png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多支团队分别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旧址陈列馆等地,实地参观珍贵史料和历史实物。“淀上红声、雄安传语”实践团走访白洋淀红色基地,围绕自洋淀红色文化展开调研,发布《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时代使命》倡议书,拍摄纪录片和Vlog,用308份问卷数据展现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意愿,号召青年投身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事业中。

截屏2025-08-30 12.58.01.png


“古北口村翻译”实践团以“用语言架起文化桥梁”为宗旨,前往长城抗战纪念馆等历史现场,对军事术语的转换反复推敲,精准翻译19处景点解说词,制作中英双语宣传视频,让故事跨越语言隔阂;“京津沪豫博物馆古物翻译”实践团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四大博物馆进行专项调研,结合文物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反复推敲专业术语,对文物原有的英文解说进行校对和优化,让专业能力在真实文化场景中得到扎实的历练。

截屏2025-08-30 12.58.11.png
截屏2025-08-30 12.58.19.png



雄安建设与未来探索双向发力:以青春为未来之城献策

“以智驱动,向新出发”赴雄安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雄安新区,走访雄安传媒公司、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和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地,了解雄安新区在人才政策以及城市传播等方面的相关情况。此外,实践团与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建设负责人深入探讨了雄安校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计划在雄安实现的阶段性和目标性。语传学子通过实践深化产学研融合,共同服务雄安建设,推进“未来之城”的向前发展。

截屏2025-08-30 12.58.29.png



国际传播与青年对话双向赋能:让中国故事跨界生长

“世界青年看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外国青年携手同行,在贵州沱江畔体悟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智慧,在长城脚下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在沧州武术与杂技中触摸非遗的生命力。实践团通过双语解说、影像记录、短视频传播,发布短视频作品逾百条,获得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专题报道,与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地方媒体建立合作,更携手4位国际网红创作者完成短视频拍摄,实现"世界青年看中国、中国青年联世界"的美好愿景。

截屏2025-08-30 12.58.40.png



这个暑期,语言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以“语”为舟、以“传”为桨,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对接,讲好“中国故事”;让“实践育人”深化,搭建起“课堂—社会—国家”的育人链条。未来,语言与传播学院将继续以“语言为桥、传播为媒”,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更有力,让区域发展的服务更精准,让国际对话的声音更响亮。




供稿|水浩然 安若琳

排版|瞿思嘉 李奕萱

责编|王靖雨

审核|孙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