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传学院英语系党支部进行秋季学期党员大课第一课课后交流研讨
10月9日,为巩固全校党员集中培训学习成果,英语系党支部举办秋季学期党员大课第一课课后交流研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何为的问题,着重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党支部如何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会议由英语系党支部书记马莉主持,英语系全体党员教师参与。

马莉指出,现代化离不开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次重要发展契机,党员教师应提高理论认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强化数字素养与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突破传统教学边界,将AI、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不断探索“语言+智能”融合课程体系,助力高校外语教学事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英语系党员教师就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相关举措展开讨论。章睿君指出,党员教师要增强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认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关键在于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我们需着力推进资料数据化、数据信息化、流程智能化,深刻理解其对重构教育体系、构建数智教育生态的深远意义。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所在。”
侯杰指出,党员教师要注重增强自身数字素养,提升育人能力:“作为党员教师,以数字素养突破教学边界、用智能技术赋能育人,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我们需主动钻研 AI、大数据、VR 等技术,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例如运用智能语音识别,借助VR 模拟商务谈判等跨文化场景,让语言教学更鲜活,切实提升学生应用能力。聚焦数字经济与国际产业新动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字思辨的复合型能力,助力学生在全球数字治理中展现竞争力。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党员教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实践。”
卢明玉分享了在大语言模型方面的学习心得:“在我曾参加的外研社大语言模型培训课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为外语教学领域注入了一股革命性的力量。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学生的学习体验。其最显著的作用,在于创造了高度个性化的练习环境。学生可以随时与模型进行目标语对话、写作练习,并能立刻获得语法修正、用词建议乃至风格优化的反馈。这种即时性、无压力的互动,极大地突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与资源上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开口焦虑。模型能够根据学习者的水平生成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翻译句子或设计练习题,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它让语言学习从统一的教材,走向了动态生成、充满无限可能的探索过程。”

周琦分享了其运用数字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相关体会:“数字化技术赋予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各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例如运用大语言模型设计教学活动、拓展教学内容、批改英文作业,或运用AI生成技术创造符合教学主题的图片或视频素材,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使用AI工具来精准生成某个英语知识点的相关练习或案例,不仅弥补了教学素材类型方面的不足,也能够更有效地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组织练习和解析。”
此次课后交流研讨中不仅深化了党员教师们对于数字化转型问题的认识,丰富了教师们在外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相关经验,也为英语系当前所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注入了“强心剂”,为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提供了政策引领和理论指导。英语系党支部将进一步发挥秋季学期党员大课第一课的示范带动效应,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推动数字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语言+智能”高水平课程群和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
撰稿|周琦
排版|李奕萱 瞿思嘉
责编|王靖雨
审核|孙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