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剧为桥促文明互鉴,以项目为舟育创新人才 ——语传学院“莎翁之夜”探索全人教育新范式
近日,语言与传播学院第十二届“莎翁之夜”英语戏剧展演在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圆满落幕。学院党委书记孙文博、英语系主任戴江雯、宫玉波教授、刘晓晖教授、刘小燕副教授、章睿君博士及外教Damon Bellard出席活动并担任评委。
本届活动不仅是学院年度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将中外文明互鉴理念深度融入教学实践、系统性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探索,标志着这门延续近二十年的品牌课程完成战略性升级。

文明互鉴:在当代中国课堂“活化”世界经典
舞台上,《奥赛罗》的悲剧张力、《亨利四世》的激昂演说、《皆大欢喜》的浪漫诙谐、《第十二夜》的阴差阳错、《仲夏夜之梦》的奇幻诗意、《威尼斯商人》的善恶交锋,六部莎翁经典被逐一精彩呈现。

在英语系青年教师章睿君的指导下,2024级英语系全体本科生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经典进行解读与重构。然而,这里的演绎远非简单的剧本复刻。莎剧不再是遥远的西方文本,而成为学生们进行跨文化诠释与对话的鲜活载体。学生们在深入剖析角色时,将东方审美与当代关切融入表演,使夏洛克的复杂性、奥赛罗的轻信等跨越时空的人性议题,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激发新的思考。

“这不仅是英语能力的锻炼,更是一场生动的跨文化对话”,学院党委书记孙文博在点评中表示,“同学们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世界文学经典,这正是文明互鉴在校园里的生动实践。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这种对话世界、沟通中外的能力”。

模式创新:“项目式学习”锻造复合型核心素养
本届“莎翁之夜”的核心创新,在于全面采用多模态、项目式学习模式,将课堂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平台。从经典遴选、剧本改编、角色竞演,到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现场协调,整个项目的运作完全由学生团队自主管理。在八周时间内,学生们需攻克莎式古英语发音、进行高强度表演训练,并统筹复杂的后台流程,从而将语言学习、艺术创造、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融为一体。

“这门课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打破学科和能力的壁垒”,课程艺术总监章睿君博士介绍,“它考验的不仅是演技,更是批判性思维、创新执行力和领导力。当学生们交出近乎专业级的舞台作品时,我们看到了项目式学习在激发学生潜能方面的巨大威力。”

荣获特等奖的《奥赛罗》剧组学生负责人感慨:“我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创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挑战,都让我们对项目管理、沟通协作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这是传统课堂难以给予的收获。”

成效显著:品牌课程持续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评委们一致认为,本次展演作品的艺术完成度与团队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令人惊喜。外教Damon Bellard评价:“学生们的理解深度和表现力,展现了他们通过戏剧这一媒介,成功实现了语言、文化与情感的多重跨越。”

“莎翁之夜”作为语传学院坚持近二十年的特色教学实践,已从一门专业课程,演进为学院落实“新文科”建设、培养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卓越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它成功证明了,通过深度整合文明互鉴视野与创新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赋能学生全面成长,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语传方案”。

供稿|章睿君
排版|李奕萱 瞿思嘉
责编|王靖雨
审核|孙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