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名师讲坛圆满结束

2018年11月27日上午8:30,由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承办的“与大师面对面”名师讲坛活动在思源西楼610教室拉开帷幕。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主讲,围绕“莫言作品的成功英译与话语体系的自信自觉”展开。讲座伊始,语言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郝运慧老师致欢迎辞。语传学院的老师与研究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本次讲座。


13.jpg


【主讲人简介】


14.jpg


朱振武,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兼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主编;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出版著作15部,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期刊论文200多篇;报纸文章100多篇;小说、诗歌等创作多种。主译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骗局》和《失落的秘符》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著作引起轰动,10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有专题报道。

 

【讲座内容回顾】

首先,朱振武教授以几个例子具体展现了译介活动中的认同缺失,从而引出怎样对待翻译活动,特别是文学翻译,怎样对待翻译中的错和讹等问题。


15.jpg


以此为引,朱振武老师以莫言小说的英译为例,重点讨论了葛浩文译文的归异平衡,二元互补。在朱老师看来,葛浩文的译本做到了忠实地异化,恰当地归化,适时地调整,只存在偶然的误译。在运用异化方面,葛译文尽量贴着原文走,对源语文本的忠实移译,而非随意的“增、改、删”。在运用归化方面,葛译文尊重目标语读者,语义重心仍不离忠实二字。葛也会适当地调整原作顺序,但调整只是个别删改,从不擅改;偶有增加,从不乱加。当然在翻译上,葛译本存在误译,但瑕不掩瑜。


16.jpg


  最后,朱振武教授讨论了文学翻译的引进与莫言作品成功走出去给中国学者们的启示。中国文学走出去,首先要推出的是有文化自觉和创作自觉的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要走出去,绝不是要改头换面,曲意逢迎西方人的价值观,而是推广本土文化。可以说,正是葛浩文等汉学家们对中华文化的“信”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莫言等中国作家,使他们的作品成功地走向英语世界乃至西方世界。 因此,我们从翻译、到创作、再到批评都应多几分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都应该有起码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


17.jpg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译者和研究者,应当摒弃那种译入时机械忠实源语文本而不顾目标语读者的审美趣味与阅读心理,而译出时则尽量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口味而不顾源语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形式的双重标准;要自觉清理与反思作为政治无意识的各现代学科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同时要有自我建构的自觉和主动。在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朱振武教授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讲述和分享,受到了在场师生们的喜爱,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傅梦怡

图片:廖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