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研究--中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比较”学术沙龙 圆满结束

2019年5月20日中午,题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研究--中印现实主义题材比较”的学术沙龙在思源西楼607成功举办。此次活动邀请闻学老师前来指导,来自2018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班的五位主讲同学分别就自己选取的印度电影与大家进行分享。本次学术沙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家积极讨论、相互交流、收获颇丰。

a.jpg

l  指导老师简介

闻学老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语言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境外资本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状况与趋势——基于规制与监管优化需求的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网络媒体市场外资行为、影响对策研究。曾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出版发行研究》《商业研究》等期刊上多次发表学术论文,发表专著《经济新闻评论:理论与写作》《境外资本进入中国传媒市场行为、影响与政策》,教授研究生课程《媒介产业研究》《电影研究》等。

l  主讲同学内容分享

张释珍同学选取印度电影《起跑线》(Hindi Medium),从该电影的现实性与不现实性表达谈起,进一步分析了印度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最后对中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进行了对比。在她看来,印度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直面现实的勇气、讲好故事的能力是值得中国学习的。闻学老师认为张释珍同学关于中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比较分析得比较透彻。

a.jpg

吴卉同学以印度电影《印度合伙人》(PAD MAN)为例进行了分享,分析了该电影如何从男性视角下为女性赋权,并从该电影的中印译名和中印女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呈现进行对比。闻学老师针对吴卉同学的分享,指出印度电影《印度合伙人》在关注女性基本生存权——女性健康权方面,细微而真实。

a.jpg

游欢同学以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Mom)为例,从该电影的现实原型谈起,进一步分析影片如何呈现母爱和颂扬母亲的伟大,最后批判印度男权社会下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现状和印度法律制度的漏洞。闻学老师认为该影片旨在引导观众不可采取以暴制暴的个人行动,作为观影者需要理性看待。

a.jpg

杨金凤同学选取的是印度电影《嗝嗝老师》(Hichki),她首先从该电影和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大师兄》谈起,对中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表现苦难的风格以及叙事线索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从成绩、贫富以及身体健康三个角度分析该电影呈现的歧视,呼吁世界应该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闻学老师指出艺术家的创作往往为弱势群体发言,对电影进行分析要抓住主线。

a.jpg

胡锦雯同学以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为例,从影片的创作模式和影片所呈现的现实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闻学老师认为,该影片从社会、学校层面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中国影片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多从家庭层面出发,如《海洋天堂》。

a.jpg

最后,闻学老师总结道,印度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其长处,情节设计引人入胜,不回避对现实社会中的痛点。其实,现实社会问题不能回避,应该要正视现实社会痛点,逐渐解决社会问题。另外,中国优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具有印度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所不具备的特点:中国社会赋予了影片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是中国导演的艺术宝库。中国优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和印度优秀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较量之中,中国也涌现了如《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这类的优秀电影,相信未来中国能够拍出更多适应时代背景的优秀影片,来回馈关注中国电影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