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深度思维利器
2019年6月12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馥芳教授莅临我院,在思源西楼504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认知语言学:深度思维利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语言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郝运慧主持,部分学院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场聆听。
王教授就认知语言学和思维创新等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认知语言学这样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紧密联系起来。王教授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幽默风趣的谈吐感染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使大家受益匪浅。
讲座伊始,语言与传播学院郝院长对王馥芳教授进行简要的介绍,王馥芳教授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授。其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词典学。曾为中国辞书学会全国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自2003年起,被聘为CSSCI拓展来源刊物/中国语言学/汉语/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辞书研究》的特约撰稿人。曾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常务编委。
随后,王馥芳教授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正式开始了本次讲座。王教授提出“语言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发同学们对语言的思考。随后,王教授解释了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多面体: 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不同的特征、功能和本质。王教授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语言是认知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是思维系统本身,即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同构。认知语言学对我们解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本质都有很多的启示。语言具有思维主体性,从某一层面来说语言就是另外一个自己,通过语言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与自己打交道的过程。
接下来,王教授讲解了思维创新的概念。她认为思维创新的本质是一个认知模式。王教授通过解读隐喻的含义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认知模式。她提出,认知模式是建立在认知无意识基础之上的系统性心理结构,它支配着我们认知行为。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它代表了语言的常态,日常语言运用中相当普遍。王教授还指出21世纪的主要产品将会是身体、大脑和思想。同时,未来的竞争是有关深度思维和创意思维的竞争,而实现思维创新的第一步便是实现概念创新。
最后,周红红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深刻总结,王教授热情细致地回答了师生的提问,和师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这极大地激发师生们的科研热情。
王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本次讲座大大加深了同学们对认知语言学和思维创新的认识,讲座最终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语言与传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