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三全育人合力,激发学生使命担当 ——语传学院开展后疫情时代雅万高铁跨文化传播现状访谈

雅加达至万隆的雅万高铁是中国首个海外高铁项目,也是东南亚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项目开工以来,受到中、印尼两国的高度关注。语言与传播学院2018年、2019年连续组队赴印尼社会实践,调研雅万高铁进展。2020年以来,学院克服疫情影响继续跟进雅万高铁项目,开展后疫情时代雅万高铁跨文化传播现状访谈。

全球疫情严峻,海外项目开展不易。相较国内更为安全的疫情防控形势,雅万高铁的中国员工坚守海外工程,成为守护高铁速度的逆行者。学院将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访谈,关注后疫情时代雅万高铁员工的现状以及中国高铁走出去面临的跨文化挑战与适应。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初,来自学院宣传中心记者团和20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理论》课堂的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雅万高铁项目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共形成23篇深度访谈稿件,总字数超25万字。此次活动是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专业教师主动与学生工作联动,将高铁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使命担当联系起来,发挥三全育人合力,实现课程育人效果。

一、以交通为名,打造学生的交大底色

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北京交大,具有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红色基因,爱路报国始终是贯穿学校发展的一条红色主线。通过线上访谈,学生对中国高铁“走出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高铁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充满自信。

图片.png

图:语传学院中心记者团合照

雅万高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成套高铁技术走出去”进行实践的首条高铁,也是我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雅万高铁项目的工作者中也活跃着北交大人的身影,他们中有合资公司的工程董事、财务董事,有咨询监理负责人,有基层施工单位的技术骨干,还有曾在我校学习,现从事项目设计的印尼籍留学生校友。以交通为名是交大人共同的底色。参与采访的学生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传承爱路报国的精神,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交通强国战略和“高铁走出去”。

 

二、牢记使命,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图片.png

图:20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理论》课堂的学生采访照片

此次后疫情时代雅万高铁跨文化传播现状访谈将课程思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鼓励学生深入一线,以人民为中心,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创造出有思想、有力量、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参与访谈学生来自学院宣传中心记者团和20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理论》课堂。在访谈中,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一线工作人员在一边抗击疫情一边推进项目建设中不忘初心、坚守岗位的敬业奉献,感动于海外中国员工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同时更加坚定了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牢记使命,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决心。


三、胸怀世界,提升跨文化交往能力

此次访谈的主要内容是调查雅万高铁跨文化传播现状。在访谈中,同学们了解到由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员工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受到了挑战,甚至会影响工作的进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如何提升跨文化能力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道课题。

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图片.png

图片.png

图:2018-2019语传学院赴印尼开展实地采访照片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传播架桥。作为外语类、传播类人才培养单位,学院一直将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能讲好中国故事,也让世界能听懂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

语传学院自2018年起,持续关注雅万高铁进程。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永峰带队,学院师生分别在2018、2019年度赴印尼开展实地采访并拍摄纪录片,其中《我在印尼修高铁》获得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最佳作品。雅万高铁建成后,合资公司还将拥有50年的特许经营权。学院将继续关注项目进展和海外交通舆情,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