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视听传播技术的历史变迁与演进逻辑”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2021年6月10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者讲坛”在思源西楼610顺利召开。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担任主讲人,由传播学系责任教授闻学主持。语言与传播学院部分师生参与本次讲座。

图片.png

周勇教授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高等教育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记协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新媒体与视听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重点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图片.png

讲座伊始,周勇教授从社会文化的转向、传媒业竞争焦点、传播技术未来等几方面出发,阐释视听传播正在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和核心阵地,在这种急速变化的技术与媒介形势中,我们所有人都更需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来把握普遍规律,而不是被各种热点表象所蒙蔽。

“广播电视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由这一问题出发,周勇教授引述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用时间去消灭空间”——阐述了传播新技术对社会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周勇教授指出,从历史维度上来看,媒介的形态主要有语言、图像、文字三种,而图像和语言作为最早出现的两种视听媒介,在解决了记录与远距离传输的技术问题后,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我们研究视听传播技术的逻辑起点。今天的技术不是简单地“还原”现场,更是为观众们“建构”着现场。这些现象正生动印证着英尼斯、麦克卢汉等媒介环境学派学者上个世纪提出的“洞见”。

讲座最后,周勇教授指出,在社会文化向视觉转向的大背景下,当前视听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两极:一方面,传受双方都在追求更专业化、高质量的视听体验;另一方面,技术的准入门槛不断下沉,越来越简易的操作使普通人也可以方便地参与视听生产和传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虽然唱响了传统广播电视的“挽歌”,但同时也唱响了视听传播的“欢歌”。但是,视听技术发展中带来的真实性与传播伦理的问题,也需要各界从传播技术哲学的层面加以讨论。

在提问环节,周勇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并与新闻传播学科师生留影。

图片.png


供稿:屈鹏宇

供图:谭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