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语传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简介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式开设于2018年,自2016年起就已在传播学专业重点培养新媒体方向人才。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全国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院校有135所,北交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排在第12位,评级为A级。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人,实验员3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12人具有博士学位 (含实验员1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64%,专任教师毕业于国外内重点大学,全部拥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部分教师拥有计算机、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背景,同时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等领域的专家实现跨学科合作。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6项,人均2项,主持各类课题60余项,并在SSCI索引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了一批跨学科成果。积极落实科研及业界双导师制,聘请来自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一线专家为业界导师,产出大批教学实践成果。


11.png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历史沿革


网络与媒体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依托北交大理工科和学院外语专业优势,以“新文科”建设为内涵,以发展“计算传播”及“数字新媒体”为主要方向,努力培养理论扎实、视野开阔、技能全面、擅用数据的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建设国内一流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12.png

2020版网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探索文理工交叉路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新版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细化为10项能力22个指标,明确了三大发展方向、六项专业技能,开设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媒体、产品设计运营、交通舆情等五大模块课程,衔接学校面向文科生开设的七大高级课程群,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梯度差异、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实验室建设,创新教学教法。近五年学校投入实验室经费超732万,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已建成包括数据挖掘与分析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七大实验教学平台;获批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及北京市智慧广电(网络视听)重点实验室等;“极端场景下无人机航拍报道虚拟仿真项目”获批校级一流实验课程。


以“新文科”引领教学改革,打造专业金课。近五年来立项校级教改项目29项,发表教改论文12篇,出版教材2部,获评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虚仿及线上线下混合类校级金课2门。2021年,“交通强国背景下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门社会实践类金课获得学校推荐国家一流课程,正在评审中。


拓展实习实训平台,产学研协同发展。倡导科研与教学融合,保证每门课程的理论性与前沿性;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及科研导师双师制,带动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化实践教学,与业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重大主题融合报道与学科竞赛。近年来本科生与导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10余篇,在其他期刊独立论文发表近60篇,多项大创、社会实践调查及全国性赛事获奖;承担一系列中央级媒体的融合传播项目,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与中国网、字节跳动、滴滴共建18个实习实践基地,实现规模化产学研协同发展。


13.png


目前,2018级首届网新专业毕业生中,部分将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伦敦国王学院(KCL)等学校继续深造;部分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单位包括中国联通、字节跳动、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及地方公务员等。调查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满意;尤其是本科阶段就实行双导师培养,与多家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在融媒体内容生产、数据挖掘及可视化、网络舆情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就业中具有突出的专业竞争优势。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特别是融媒体业务、大数据分析能力多次受到肯定。


本专业就业面宽,前景良好,可读研出国深造,也可在新闻传播、数字媒体行业和互联网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数字化新闻生产、互联网产品经理、大数据分析研究等与计算机、媒体、网络、艺术交叉领域的相关工作。


14.jpg

15.jpg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以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凝聚特色方向,服务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