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实践 |语传研究生助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


7月31日至8月14日,由传播学系凌绮老师带队,9名研究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各自家乡开展国情社情调研。


为减少疫情防控风险,同时丰富社会调研载体,本次调研选择“就近、就地调研”的形式,鼓励同学们前往居住地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结合革命历史文化理解当前国情社情,在课堂外上好“大思政课”。同时,团队结合自身传播学专业背景知识,在专家咨询、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访谈等实证调查形式,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的价值观传播情况,为促进红色文化教育、提升价值观塑造能力提供助力。



身在湖北的张子赫同学走进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这里在去年刚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原为武昌高师附小,始建于1918年,1922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潭秋以教书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使此处一度成为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中纪委的前身)在此诞生。在实地调研与采访的过程中,属于青年的青春热血与家国情怀穿越时光,历久弥新。


在调研过程中,张子赫同学看到许多年轻人的身影。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发现讲解员竟然是小学生,并且能够对历史片段信手拈来。他的访谈对象也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关心时事政治,也十分崇敬这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这让张子赫同学不禁想起百年前革命烈士们在英勇就义时,大多也拥有着同样稚嫩的面庞。岁月峥嵘,初心依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属于青年的青春热血与家国情怀却从未褪色。


1.jpg
2.jpg



身在广西的梁梦真同学前往了南宁市武鸣区狮子山公园进行实践调研。狮子山公园园内建有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教育文化长廊和园林景观区,承载着浓烈的爱国情怀。烈士纪念碑碑高30米,碑上刻有烈士名337人;碑身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梁梦真同学调研发现,结合园林景观,园区还设置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展示牌,充分发挥景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在调研中,让梁梦真同学印象深刻的是,烈士事迹中标注着他们出自哪一镇哪一村,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让她感觉烈士就在身边,那一段宏大的革命史诗也是由一点点的碎片组成的,并且她还发现烈士纪念碑雕塑有一位女英雄。


3.jpg
4.jpg



林雨灵同学则前往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调研,重点观摩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近代部分以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中国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的革命历史文物,再现了100多年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概貌,展览主题集中,史料和文物丰富,还原了中华民族谱写的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


在此次调研中,林雨灵同学记得一个访谈者说到,别看这些小小的文物,一根笔,一幅画,一枚铜币,背后是浩浩荡荡的中国历史,繁华与艰苦,奋斗与牺牲,铸就了现在的中国,深刻激励着每一个站在这的人。通过访谈,林雨灵同学感慨道:“如果我不曾深入到社会实践,我绝不会知道,在这形形色色的游客背后,每一个人都怀揣着怎样的感情来看到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又是如何通过一个文物来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每个人也如同文物一样,值得去了解,去探索。”


5.jpg
6.jpg



烈士陵园以实体形式传承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牛芷若同学走入晋城市烈士陵园,学习晋城革命儿女的英雄事迹。晋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台基为两层建筑,纪念碑底座高6.5米,底座下层四面分别雕刻有《燎原星火》、《太岳丰碑》、《血染土岭》、《走向胜利》汉白玉浮雕画面,生动地刻画了晋城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永往直前的壮烈场景。置身肃穆的陵园中,牛芷若同学不禁想,当今时代,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如先烈们般抛头颅、洒热血了,但生活在灿烂阳光下的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先烈们的英明。


7.jpg
蜂蜜浏览器_8.jpg



名人故居也是红色教育基地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方居所,记载了这些有为之士成长和奋斗的历程。王杨鹭同学调研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故居及沫若文化苑。郭沫若旧居位于乐山市沙湾区绥山镇,是一幢小青瓦园林建筑,目前保存完好,陈列大厅内,郭老的著作、有关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一柜柜,一框框,一幅幅,一件件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令人肃然起敬。这一红色教育基地做到了文物还原与红色教育的平衡,故居展示居所原貌,党史等红色展览内容则放在沫若文化苑,展示了共产党员郭沫若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


9.jpg


肖慧同学也参观了所在地附近的名人故居——李聚奎故居。李聚奎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在新中国解放及建设事业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绝不止步不前。” 这是1984年,李聚奎80周岁时给自己写的座右铭。在一件件厚重的文物、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肖慧同学了解了李聚奎将军戎马倥偬、对党忠诚、廉洁自律、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点燃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的斗志。在访谈中,肖慧感受到,不少游客表示为将军的事迹所打动,感慨在和平的时代,每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0.jpg
11.jpg



一座旅顺城,半部近代史,走近旅顺,抚摸历史的痕迹,感受近代中国的忍辱负重,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杨璐同学前往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近距离感受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日俄监狱于1902年由沙皇俄国始建,日俄战争后被日本占领,曾是日本侵略者关押和残害中国爱国义士和国际反战人士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到完整而庞大的监狱设施,包括牢房、刑具刑场等,昭示着那段屈辱的历史,也警示着国人勿忘国耻。杨璐儿时便曾听父母说过日俄监狱,但一直未曾去参观过。这次社会实践让她有了机会去参观日俄监狱,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日俄监狱旧址尽可能地对当年的原貌进行了还原,这让每一个参观者仿佛穿越回到了那段历史。这种体验更能让人铭记那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怀。杨璐在成员心得中写道:“牢记是前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成就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12.jpg



家在河北的张潇同学选择了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进行调研。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生前曾多次登临五峰山,长则数十天,短则当日往返。五峰山是李大钊经常参观游览并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作之地,还是他危难时刻的避难所。正是在五峰山,李大钊写出了中国近代第一篇较为系统、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为无数迷茫的青年指明了一条革命道路,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张潇同学在读到这段历史时也深受鼓舞。经此一游,张潇同学倍受鼓舞,更加坚定应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沿着先驱们铺设的道路前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3.jpg
14.jpg



广州红色教育基地众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张雨同学参观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农讲所”),在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中感悟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在一砖一瓦中感受当年农讲所学员们的革命热情,追寻前人足迹、坚定理想信念。农讲所为一组红墙黄瓦、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展馆还原了农讲所运行期间学员们的教室、生活设施等,目前存有文物1152件,一级品64件,其中有农民运动讲习所证章和毛泽东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产党人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连续开办了六届农讲所。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3门课程,带领学员奔赴农村实习,使学员全面掌握农村的政治、经济情况。六届农讲所只是历届农讲所的一个缩影,在历届结业学员的推动下,各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有利支援了北伐战争。这也让张雨同学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农民的力量与担当,她更深刻体会到,当代青年理应永葆初心,学习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自觉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历史文化。


15.jpg
16.jpg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新的时代,新一代青年学子从历史的车辙中获得沉淀与反思,展望新的未来。红色文化是对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爱国爱党教育的生动素材,调研发现,增强这类红色教育基地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任重道远又恰逢其时。交大语传学子将以本次社会实践为契机,铭记历史,书写当下,探索提升红色教育基地价值传播效果的路径,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