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人故事 | 李冰:你就是你,是不一样的烟火

+ + + + + + + + + + + 

从2016年秋季开始,《传播学专业导论I》这门课交到了我手里,也正是这门课,让我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 + + + + 

也许有人会说,这门只占0.5学分(8课时)的必修课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下专业,知道自己的培养方案就可以了。但是在我看来,《专业导论I》(开给本科低年级)和《专业导论II》(开给本科高年级)是交大非常有特色也非常有意义的两门课。其中《专业导论I》面向本学科大一新生,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在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特点,更快的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

每一个闯过了高考的孩子,他的学习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进入大学后,对于人才的考核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学习的能力,还要有与人交往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说,大学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前最重要的试炼场。在这宝贵的四年,能不能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决定权在学生自身,但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每个人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而和高中完全不一样的学习生活节奏,也会让很多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因此,在《专业导论I》的课堂上,我会很明确的告诉学生“你就是你,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这句话来自我非常喜欢的张国荣的一首歌,我把歌词稍微改了一下。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人的意见和经验固然可以用来参考,但全盘照收肯定是不可取的,在大学,同学们应该进一步了解自己,特别是了解自己的长板和短板,通过学习和实习明确自己适合以及擅长的方向,才能够拥有面对未来的底气和勇气。

如果说《专业导论I》是帮助学生尽快调整节奏并适应大学生活,《专业导论II》就是要督促学生盘点两年来大学生活的收获,进一步明确自己在保研、考研、就业……等方向上的选择。进入大三,成为“老学长”“老学姐”的同学们褪去了刚入大学校门的青涩,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迎来了自己2字打头的新旅程。此时此刻,“大学怎么学”这个问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有了答案,可是新的困惑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面对这种困惑,我除了会在课堂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往届学生的案例,也会很诚实的告诉他们,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么怎么破局呢?除了积极行动起来,可能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举例来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领域,就通过实习帮助自己明确;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读研究生,就去积极参加科研导师计划帮助自己了解“怎么做研究”……等等。

《专业导论I》的课程作业是要求学生写下对本学科(专业)的认识,以及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而《专业导论II》的课程作业则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个人简历,我想这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梳理,帮助学生明白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充实完善的地方。

从2016年到现在,从《专业导论I》到《新闻传播学科导论》,从16版本培养方案到20版本培养方案,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坐在这个课堂上,从懵懵懂懂的大一新生到技能点满满的新传学子,我努力去记住每个人的名字,记住他们的与众不同,也希望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收获快乐和成长,而不仅仅是一张成绩单。

曾经的我,生在校园,长在校园(爷爷和父亲均为教师),年少叛逆时,校园一度是我坚决想要逃离的地方。但随着年岁渐长,血液中流淌的基因最终使我听从内心的召唤,同样站上了三尺讲台。自2012年入职交大,1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但也许因为总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岁月的流逝仿佛也变得没那么残酷。而8次获评语言与传播学院毕业生“我最敬爱的老师”称号,并于2020年获评北京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我想是对我这十年最大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