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传学院校友,驻外记者徐钦从5000公里外发回报道
编者按
“这是我们交大!”
每一位交大人都存有关于校园景观的共同记忆,例如,思源楼、明湖、南门……它们静静地陪伴和润泽着美好的校园生活,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师生校友话校景」系列。
提及“南门”,交大人多数很自豪:“最高的校门”!中秋节前,我校2018届语言与传播学院的硕士毕业生,新华社驻印度尼西亚记者徐钦发来了他与南门的故事。
北京交通大学南校门周身为紫褐色,我认为它借“紫气东来”的典故,蕴含着“紫门启航”的意味。校门内外两面书有“交通大学”,最高点有双面的交通大学校徽。校门外两侧的石狮,是北京交通大学百年校庆时重庆校友会所赠。
![2.png 2.pn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141694.png)
交大南门最高点是双面的蓝色交通大学校徽,校徽两侧分别印着“交通大学”的金色铜制大字。
![3.png 3.pn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205365.png)
![4.jpg 4.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228473.jpg)
![5.jpg 5.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255843.jpg)
东侧的雄狮脚踩花球。
![6.jpg 6.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328554.jpg)
西侧的雌狮,环抱小狮子。
大家曾见过各式各样的大学校门,形态丰富的现代建筑,那么,你知不知道这座校门的独特寓意呢?
![7.jpg 7.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355837.jpg)
思源碑与南门。作为交大的标志性建筑,二者是众多学子的热门“打卡地”。
![8.jpg 8.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417625.jpg)
2022年,交大推出的“知行·知味”月饼上印有南门样式。
北京交通大学南校门拱形的外观看起来如同一个“涵洞”,象征着“交通”,对应着校名。远观这座校门,它就像火车的隧道,每一位学生如同一辆火车,进入交大的隧道,经历成长,再驶出隧道时,已成长为国之栋梁。这座校门,在我未到交大时,令我仰望,在我离开交大后,每逢佳节,让我对故乡圆月的思念又多了一份。
![9.jpg 9.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437875.jpg)
![10.jpg 10.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505590.jpg)
拱形校门看起来如同涵洞,象征着“交通”。
![11.jpg 11.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531976.jpg)
从校园内远远望去,高耸的南门正像火车的隧道一样,接纳学子来来往往。
![12.jpg 12.jp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602383.jpg)
从校门外看南门。
![13.png 13.pn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624482.png)
1909年-1970年的历代交大校门。虽然历经迁徙,饱经风雨,但不变的是校门的巍峨与耸立。
![14.png 14.pn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648827.png)
校址迁于上园村3号后的历代交大校门。如今我们看到的交大南门于1995年重新修建而成,高16米,重48吨。
![15.png 15.pn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709502.png)
交大南门外的“交通大学路”。
《庄子》里写道: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000.png 000.pn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730630.png)
矗立在西直门外上园村的南门,也一直矗立在我的心里、我的脑海里,我想它也是让无数北京交大人魂牵梦萦的所在。
![16.png 16.pn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85805779.png)
回顾历年来交大的校名变迁史。
在这座以“交通”为名的学府,从这座伟岸的校门下,走出了一批批莘莘学子,不仅致力于铁路的建设、桥梁的架设,也致力于人心的连通、信息的融通,在大千世界努力凝心聚力,与更多人类寻求命运与共。 没错,我就是曾经走进这座校门的学生之一,完成了在语言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深造;走出这座校门后,我成为了新华社的一名记者,现在在印度尼西亚驻外。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也是国际知名通讯社之一。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都在为信息沟通、人心传通贡献自己的小小力量。 交融四海,通达天下。 我所在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正在紧张建设,这条高速铁路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西爪哇省首府万隆,是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项目,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和印尼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校友徐钦在印度尼西亚 2022年9月2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丹戎不碌港举行的运抵仪式上,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在港口卸船。新华社记者徐钦摄 我虽人在异国他乡,想念亲人、思念家乡、怀念故园,但我并不孤单,因为在雅万高铁项目上,也有很多我们的校友。我正在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雅万高铁的建设进展;雅万高铁开通时,我也将继续发回报道!
徐钦镜头下的雅万高铁建设进展。
![111.png](/media/rte/image/2022/10/14/20221014091136691.png)
转载自: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