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第四届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院长/主编论坛在京举行

4月22日至23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第四届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院长/主编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国际传播”为主题,以促进多元文化互动及中外文明互鉴为主线,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的中国视角与中国旨归、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并对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在新时代新阶段的使命任务和守正创新作出回应。论坛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230余人参会。

1.png

论坛开幕式于4月22日上午在机械楼二层报告厅举行,由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耿纪永主持。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赵鹏出席并致辞,他代表北京交通大学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和语言与传播学院建设发展情况,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战略对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开展提出了三点意见:首先聚焦时代议题,突出问题导向;第二坚持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第三与时俱进,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

2.png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彭青龙致辞,他指出跨文化中外比较文学是国际传播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并从文明话语、文化话语和文学话语三个层次出发,探讨了各时期西方话语的文学表征与其时代境况之间的呼应关系,梳理了百年中国文学特别是当下中国文学的历史性变化。他强调中国文学正在日益走向世界,通过知识界尤其是外语界的努力,提升中国话语、中国声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png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高方、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欧荣、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安博、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孔子学院原中方院长隋刚、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孟祥春、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谭渊、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张莉、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虹英、副院长郝运慧等。

4.png

本次论坛设“主旨发言”、“院长/主编论坛”、“大会平行论坛”、“硕士生平行论坛”等环节。开幕式后进行的第一场主旨发言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耿纪永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生珍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主持,共有八位知名学者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以“简议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比较文学接轨的几点问题”为题,就我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比较文学的差距、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不能没有自己的立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知彼”的重要性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


中国外文局黄友义译审从中国翻译人才队伍当前面临的挑战切入,就“推动翻译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作报告,突出强调了“创新”在翻译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他提出,面对新挑战新任务,学界需要在翻译内容、翻译形式和翻译手段方面进行创新,这也意味着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围绕“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进行了精彩分析。他指出,文化全球化能让中国文化借助全球化平台走向世界,不能忽略语言在国际文化传播交流中的作用,必须用好英语这个世界性文化传播工具展示好中国的真实状况、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从“新世界文学”概念中的两种取向——研究作品如何进入其他文化语境亦即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过程,以及研究与迁徙和杂合相关的后殖民作品,论述了他对世界文学这一分析范畴的深入思考,并对国际学界一些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北京大学陈明教授的报告“睒子三题:故事文本与图像的跨文化之旅”讨论了睒子故事在多个区域的相似史料背后所隐藏的“交流”、“接受”、“变异”与“互动”的复杂图景。他强调,突破学科的藩篱,将文学、文献、史学、宗教与语言等多方面的融通是必要的,而故事叙述与图像表现等多元的探究也是值得推进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题为“威廉·燕卜荪的中国作品中的抗日战争”的主旨发言聚焦燕卜荪在中国工作期间所撰写的诗歌,并对其中的抗日战争叙事以及中国所经历的苦难和从苦难中站立起来的坚定信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些作品反映了燕卜荪对中日关系和对东方文化的整体认知,涉及东方形象、形象学以及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的众多问题。


同济大学吴赟教授所作的“国际传播视阈下对外翻译研究:理论建构与应用价值”报告强调,对外翻译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在报告中着重论述了对外翻译跨学科理论基础、运作机制、应用场域,希望通过推动对外翻译在理论层面的深入发展,助力国际传播视野下对外翻译的实践拓展。


南京大学高方教授集中探讨了艾田蒲“不变量”理论的历史意义和当下启示。她指出,在当下比较文学研究注重“差异性”比较的新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艾田蒲关于“不变量”的思考、梳理相关话语构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关于“异”与“同”、“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5.png

22日下午的主旨发言由分别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朱安博教授和苏州大学荆兴梅教授主持,共有五位知名学者作报告。


北京大学凌建侯教授的发言重点讨论了深受中国古典列锦修辞法影响的俄国19世纪诗人费特所开创的俄语称名诗。费特的去动词化的唯美主义作诗法,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被后世俄语诗人所效仿,出之于称名句的列锦与清单书写,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有不同于古代汉语的美妙之处,很值得当代诗人下功夫深究。


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以“亚瑟·米百科全书与J.M.库切智性个体养成”为题分析了题目中的十卷本百科全书对库切的个体智性养成,特别是文学养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该百科全书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对比和反思现代社会发展的基准,也有助于深入思考人类知识和文化的演变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范劲教授在题为“世界文学系统中的世界文学概念”发言中认为,有什么社会需要,就有怎样的世界文学概念。世界文学若是一个至大无外的超级概念,就必须考虑如何在世界文学之内安放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意指由历史性、一次性的世界文学交流情境决定。


上海交通大学都岚岚教授以“新世纪后末日小说中的跨媒介表演性”为题作主旨发言。她以当代加拿大小说《第十一站》(2015)为例,讨论了气候变化小说中个体、器物、文学艺术等文化产品之间的勾连,并揭示了后末日小说中的跨媒介指涉现象对人物乃至读者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吴攸副教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新发展,以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为主要内容,深入思考了数字全球化时代的翻译问题。她强调,在融合“技术”与“参与”的基础上,新的翻译模式已经形成。海外志愿者通过网站翻译中国网络小说即属此类,而这也是翻译研究中“用户参与转向”的新范式。

6.png




主旨发言结束后,大会平行论坛随即展开。与会学者围绕“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学阐释”、“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外译与传播”、“域外中国与亚洲书写”、“外国文学汉译与传播研究”、“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学比较研究”、“数字人文与科幻文学”、“跨媒介研究与诗学研究”等七个议题分十组进行了研讨。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130余人分别分主题宣读论文、展示最新成果,并进行热烈交流。担任各平行论坛主持人和点评人的专家有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广州大学张连桥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吉林师范大学高卫红教授、河北师范大学王素英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王亚光教授、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谭渊教授、郑州大学张莉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徐嘉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朱安博教授、苏州大学荆兴梅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张素玫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隋刚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王影君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珂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乔澄澈副教授和郝运慧副教授。

7.png

本次论坛专门设立了“硕士生平行论坛”,并邀请国内有影响的学者担任平行论坛主持人和点评人,为同学们提供充分且有价值的学习、展示与交流机会。22日晚,六个硕士生平行论坛按“跨学科视域下的国外作品研究”、“国外作品在国内的翻译、传播与接受”、“跨学科视域下的国内外作品研究”、“国内作品的国外传播研究”、“中外作品比较研究”等五个主题,在海南大学毕宙嫔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吴泽庆教授、同济大学王晓平教授、南通大学张加生教授、广州大学张连桥教授、河北师范大学王素英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隋刚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卢明玉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向俊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吕丽盼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庞玉厚副教授、复旦大学吕广钊助理教授等专家指导下同时展开,共有80余位硕士生同学进行学习与交流。

23日上午主旨发言分别由郑州大学张莉教授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隋刚教授主持,共有四位知名学者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重点从如何进一步确立好学科定位、怎样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怎样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语境下发挥外语学科的独特作用等做交流,并就构建外语学科话语体系的具体实施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表了看法。


北京交通大学耿纪永教授的发言关注寒山诗在美国历经90年的翻译与传播这一“国际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他以解决英语世界是如何发现了寒山这一未解之谜为导向,重点揭示了寒山诗在美国翻译与传播背后的中国因素,并希望能够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域外译介与传播提供借鉴。


苏州大学孟祥春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翻译中的“格融”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意义。他指出,“格”意为推究,其核心是比较、对比,“融”是融通、融合。 “格融”既是方式和方法、也是目标和结果。无论是对翻译、比较文学,还是对其外的人类宏观现实,都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副教授将目光投向在18世纪“人机类同论”和技术乐观思维影响下从精密机械技术中演变出来的仿人自动机乃至“人造智能”。他认为,1770年的“象棋土耳其人”是仿人智能的典型代表,直接催生了霍夫曼和比尔斯等作家早期机器人叙事中对人性的实验、解构与重新认识。

主旨发言结束后,院长/主编论坛正式开启。院长/主编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外国语文研究》主编罗良功教授和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学会秘书长孟祥春教授共同主持。

四家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顶级期刊的主编应邀出席。《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国外文学》主编、北京大学英语系刘锋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教授,《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苏玲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各自期刊的创办历史、所获荣誉、期刊定位、刊载范围及对优秀学术人才的支持等。接下来各位主编立足学科前沿,就如何聚焦时代议题、突出问题导向,进行高质量的、有益于社会的科研和学术进行了深广且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精彩讨论。

在问答环节,各位主编结合现场师生提问,分别就独立作者的要求与合作成果之间的矛盾、期刊用稿原则与审稿流程、常见退稿原因、学术论文选题、问题意识培养、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的关系等较为具体的问题详细耐心地作了回应。各位主编特别强调了磨练中文功底在学术论文写作、发表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鼓励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只要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定能有所建树。该论坛在学术“输入”和“输出”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有效拓展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学术参与和贡献意识。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秘书长孟祥春教授作总结,他回顾了大会和分论坛总体情况,并向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主办单位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回应时代呼唤,立足学科使命,共同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的发展繁荣不懈努力。

下届会议承办方代表、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欧玲发言,她欢迎大家到重庆大学指导、交流,表示重庆match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积极筹备,全面做好下届会议的组织与服务工作。

与会领导、嘉宾为获评优秀论文的学者与同学颁奖。

闭幕式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秘书长程林副教授主持。

8.png

经过全体与会学者的共同努力,本次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论坛研讨所取得的成果也必将为推动我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的深入持久发展做出贡献。

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次会议:

光明日报: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c6360d7ba9ca486aa28e655d47f67b31

中国日报网:

https://bj.chinadaily.com.cn/a/202304/24match/WS64467f1ca31053798937170b.html

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

https://mobile.tingtingfm.com/v3/clip/7oZru9ZroV

教育面对面RBC:

https://mp.weixin.qq.com/s/frB69oNeZmpTiLI1n8q1jA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wx/wx_xlzx/202304/t20230427_5625235.shtml


供稿:刘贻伟

排版:陈朝露

责编:王靖雨

审核:王虹英 耿纪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