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征文6——二十大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文论》课程建设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师生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语言与传播学院党委组织开展了“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活动。


学院教师结合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以生动笔触抒写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切感悟和深刻体会,讲述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热情讴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成就和伟大变革,表达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心声,抒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展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信心决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在我看来,这六个坚持是一套完备的方法论体系,可以帮助我们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渡过种种难关。下面我将结合我首次挑战教学难度较大的《西方文论》一课,谈谈我对这六个坚持的理解。


一、课程目标的设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

      我的这门课程中的人民无疑是我的学生们。要上好这门课,应坚持“学生本位”,我想给出什么并不重要,学生需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学生需要什么呢?

     首先,从现实的应试层面,学生需要的是夯实的知识体系,为他们的期末考试和将来的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因此教学的第一个层面显而易见:学生须掌握西方文论中的关键名词和概念以及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

     其次是从学术能力培养的层面,学生需要写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甚至需要发表文章,申请学术项目。因此,教学的第二个层面也确定下来:在本门课后学会运用西方文论分析经典的文学作品乃至影视作品。

     最后,作为英语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有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的心灵,能够有哲人的智慧似灯塔般指引他们航行,不至于迷失在纷繁的人世间。因此,教学的第三个层面是美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上述这三个层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有机系统。第一个层面的目标是原动力,为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提供动力;第二个层面的目标是根本,是第一个目标的实现方向,同时也是第三个目标的基础;第三个目标是升华,是对第一个和第二个目标最后完结,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中步入最后一个阶段,此时的山比第一阶段更深入、更富层次感,学生不仅能欣赏美,而且能清晰表达美何以为美,在美中升华自己的人生体验。


二、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确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

     虽然目标确立了,但要高质量地实现这一目标却并不容易。我清晰地记得我作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雾里看花的迷茫和混沌。这门课程背后依托的不仅有浩瀚的西方文学、还有飘渺的西方哲学、以及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庞杂的知识体系。这门课讲深了学生会不知所云,迷失在浩渺的知识中,讲浅了又无法突出其理论广度与深度,失去这门课程的灵魂。

     问题导向为我指明了航向,我自己作为学生时学习这门课程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晦涩性。老师一般带我们阅读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选段原文,而这些代表人物,如柏拉图、福柯、弗洛伊德等,往往是某一哲学流派或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对其背后的流派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理解这些选段已实属不易,晦涩的学术英文甚至古英语让理解更难。二、断裂性。当学生好不容易啃下这门课程中代表人物的代表思想时,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思想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也就是说,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间存在一片空白,让学生对课程的有用性产生怀疑。要解决这一点,需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否则他们的学习将一直处于半成品状态,即使勉强达成了我们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但无法抵达我们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目标,更别提第三个目标。

     因此,我设计这门课程形式时决定守正创新,守正指的是这门课程的根本,亦即上述三个教学目标的本。创新指的是这门课程的上课形式,我在以下这几点上课形式做出创新:一,我决定打破传统的以全英文授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到,语言学习并不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而反过来,突破语言障碍,帮助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精髓,反而能帮助学生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阅读原文经典打下基础。二,我决定在讲授PPT的传统讲法的基础上加上文论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展示环节,通过学生做presentation的方式,让他们提前查询资料,向全班同学演示如何把刚讲过的文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以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空白,实现我们课程的第二个目标,部分实现课程的第三个目标。


三、课程的思政升华: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胸怀天下

     英文专业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文论》这门课完全讲述西方的文学理论,因此在备课时,我一直思索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胸怀天下完美地解决这个困境。不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当我们以胸怀天下的气度和眼光,上升到人类的层面,就会发现它们并不冲突,讲述的都是人类的故事,解决的都是人类的疑惑。比如,在讲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时,很容易就联系到老子的道,并且只有联系到老子的道时,才能更加完整生动地呈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中国文化在课程中的融入不仅和谐而且必要,是西方文学理论的必要补充,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学理论的同时,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实现课程的思政目标。同时,这个层面的学习也有助于实现课程的第三个目标。


总结

    刚接《西方文论》这门课的时候,说实话自己有些发懵,心里也有些打鼓。我自己在硕士和博士时,这门课学过两遍,但依然觉得雾里看花,始终隔着一层。后来我依据二十大精神中的“六个必须坚持”,逐步抽丝剥茧,整理出了这门课程的设计思路,再到上课时慢慢地进入状态,最后甚至有好几次课,学生上完课以鼓掌收尾,带给我很大的精神满足。

      这次实践让我看到了二十大精神的力量,它不是飘在空中的虚无理论,而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可以指导我们具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我也坚信,千千万万个“我”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一定能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章睿君  

北京交通大学语传学院英语系

排版:罗浥萌

责编:王靖雨

审核:王虹英